天宇优配 国泰海通降薪 30% 传闻背后:券商行业的转型阵痛与破局之路

近期,一则重磅消息在金融圈引发热议:有传闻称,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的新公司天宇优配,计划推行高达 30% 的降薪举措。
1
此消息由财经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博主 “杰克船长” 率先披露,除降薪外,新券商还被指将收紧招聘、启动裁员。尽管目前官方尚未对此予以回应,但这一传闻已在投行界掀起轩然大波。

回顾两家券商过往,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曾是行业内的头部企业。然而近年来,二者发展态势出现明显分化。尤其是海通证券,其 2023 年中期财报显示,净利润同比暴跌 83%,投行业务收入更是从 2021 年中期的 30 亿元大幅缩水至不足 10 亿元,海外业务也接连遇挫,财务压力与日俱增。合并后,人员重叠问题亟待解决,投行、中后台等部门极有可能成为公司优化架构、提升运营效率的重点调整区域。
事实上,国泰海通的降薪传闻并非个例,而是当下券商行业 “降本增效” 浪潮的一个缩影。据相关数据统计,2023 年券商行业人均薪酬普遍呈下滑趋势,超七成券商薪酬水平不及 2021 年。其中,海通证券薪酬降幅高达 40%,在行业中居于首位,招商证券、中金公司等机构降幅也超过 30%。进入 2024 年,这一趋势仍在延续,中原证券、中信建投等券商的人均薪酬同比降幅均超 10% 。
2
当前,券商行业集体降薪的背后,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首先,市场环境低迷,一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度大不如前,成交量萎缩致使投行业务的承销、保荐等核心收入大幅减少,行业整体盈利空间被严重压缩。
其次,政策层面影响显著,财政部发布的 “限薪令”,要求国有金融企业合理管控薪酬差距,提高薪酬递延支付比例,这直接促使券商调整薪酬结构。
再者,尽管人力成本有所降低,但券商在金融科技研发、合规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却持续攀升。为紧跟行业发展趋势,券商需不断加大技术研发、系统升级投入,以提升服务质量;而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,也使得合规成本不断增加,进一步加重了降薪压力。
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,虽被视为 “强强联合”,但整合过程中,人员配置与薪酬分配难题凸显。合并前,国泰君安曾表示,在 1 至 2 年过渡期内不会大规模裁员,将通过 “优化” 方式处理冗余人员。然而合并后,业务重叠部门员工面临岗位竞争,降薪传闻更是加剧了内部的不安情绪。
此前,海通证券就因薪资延迟发放、奖金减少等问题,遭到员工举报,凸显出员工对薪酬分配不公的强烈不满。若降薪仅针对基层员工,而高管薪酬未作相应调整(如中信证券曾出现高管年薪大幅减少近 70% 的情况),极有可能激化劳资矛盾,威胁团队稳定。
3
从行业发展视角来看,券商降薪裁员不仅是成本控制的手段,更是行业转型的必然选择。随着注册制改革推进,投行业务模式正从 “通道业务” 向价值发现转变,对人才专业能力要求大幅提升,低效岗位逐步被淘汰。
同时,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,也使得传统岗位需求减少,智能投顾正在逐步替代部分经纪业务人员。此外,外资券商加速布局中国市场,中资机构需构建市场化薪酬体系吸引高端人才,但国资属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灵活性。
对于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而言,若降薪传闻成真,短期内或许能缓解财务压力,但从长远来看,仍需破解两大关键矛盾。一方面,券商核心竞争力源于人才,投行、研究等领域尤其如此,若薪酬吸引力下降,可能导致人才流向外资机构或科技等跨界行业。另一方面,合并后的协同效应,需通过业务深度整合与企业文化融合来实现,而非单纯依靠裁员降薪。

从行业整体趋势来看,监管层在 “新国九条” 中明确提出,要建立与绩效、风险紧密挂钩的薪酬体系。未来,券商需积极探索更灵活的激励机制,如股权激励、长期业绩奖金等,在成本控制与人才保留之间寻求平衡。
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降薪传闻,深刻反映出中国券商行业在市场化改革、监管趋严、竞争加剧背景下的转型困境。无论是合并带来的结构调整,还是行业薪酬体系的重塑,都是对传统粗放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革新。如何在效率与公平、成本与创新之间找到新的发展方向,将成为券商在行业变革中赢得先机的关键所在。
END推荐职位
薪酬报告
(更多薪酬报告,请关注“薪酬研究院”公众号)
如果不想错过51金融圈的文章和金融职位,可以【星标】我们,记得读完点一下【分享】+【赞】+【在看】。
官方网址:https://www.51jrq.com
联系我们:021-68403616天宇优配
]article_adlist-->
俊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